四川特驅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職業教育、教育培訓服務、教育品牌推廣、教育及教育衍生產品開發的綜合性服務機構,開展對內、對外教育服務與合作。
為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 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推動現代職業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工作要求、主要目標、任務舉措及保障 措施。為幫助職教界同仁了解《意見》精神,明確努力方向,本期政 策速遞借鑒 2 位職教專家對《意見》進行解讀。?
構建適應新發展格局的融通體系?
王揚南?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落實全國職業教 育大會對加快構建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技能型社會作出的一系 列重大部署,指明了方向。?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
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優化人口結構,深度開發人力資 源,拓展人口質量紅利,夯實人力資源基礎的必由之路。要立足新發 展階段,從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高度深刻認識現代職 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
判斷現代職業教育是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是對新發展格局的 適應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 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毙掳l展格局對現代職業教育 提出了多層次多類型的人力資源需求:一方面,教育發展進入全面普 及階段,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更為迫切;另一方面, 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聯系越發緊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 需求更為迫切,必須大力開發人力資本、人才資源。發展現代職業教 育,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 契合度,以人民為中心,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 “各行各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兑庖姟?提出了到 2035 年建成技能型社會的目標,這就要求切實把現代職業 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基礎性工 程,作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基礎環節, 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 重要支撐。?
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教模式?
從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到優 化人口結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都是內生變量。適應 產業變革、培養經濟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是衡量現代職業教育體 系適應性的核心指標。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多層次多類型,決定了職業教育不應該只有一種辦學形式?!兑庖姟分赋?,要推進不同 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要突出類型特 色,形成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模式,深度融合經濟社會, 銜接暢通人才成長渠道,構建反應敏捷、開放靈活、面向人人、終身 伴隨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是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支撐,是解決 國家重大科學技術中“卡脖子”問題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口總量僅為 26%,高技能人才僅占技能人才總量的 28%。 遵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規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縱向貫通, 搭建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階梯,夯實基礎,伴隨生涯,源源不斷為我 國先進制造關鍵領域以及國家緊缺領域輸送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支 撐中國制造,為產業從價值鏈中低端邁向中高端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 人才。《意見》指出,要大力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推進高等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人 才培養體系,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 培養方案銜接,支持在培養周期長、技能要求高的專業領域實施長學 制培養。?
我國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2025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要達到 11.3 年。為就業、升職、轉崗、轉業、創業或豐富生活,人們接受 職業教育和學習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多類型特征?,F代職業教育體系要 融入系統、服務全局、需求導向、創新供給,從主要針對學齡人口的學歷教育走向面向人人兼顧多種教育需求的終身教育?!兑庖姟分赋?, 要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鼓勵更多農民、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 支持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 度和在崗繼續教育制度。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 學習的教育體系。?
促進融通增強職教適應性?
《意見》提出,到 2035 年,“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作用顯著增強”?,F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深化融通,不斷提升適應性。?
堅持德技并修,融合統一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工匠精神刻在學生心上,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 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與職業道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夯實技術技 能基礎、增強綜合素質,培養有自信、有擔當、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 技術技能人才。?
促進職普融通,推進教育公平。職普融通既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 系的必然要求和實現途徑,也是高質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 礎。要開展職業啟蒙和職業體驗教育,將職業指導納入普教課程,推 動職普互通、課程互選、學分互認,以專項技能培養為主探索發展特 色綜合高中,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建立“職 教高考”制度,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 的選擇機會和更適合的教育。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產教融合是 職業教育優化類型特色、激發辦學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圍 繞國家重大戰略,優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完善產業規劃和人才 需求發布制度,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引導學校緊貼市場和就業形勢,根據產業需求,將技 術技能人才成長多階段、多樣性需求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 實現職業教育規劃與產業規劃對接、院校發展與區域發展融合、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聯動、人才培育與企業人才需求聯通,滿足 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職業生涯發展需要。?
強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崗課賽證間的融通 是深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以課程為核心,將培訓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及 技能大賽標準與要求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內容,引入人才培 養質量評價,促使院校將產業行業最新技術標準及時轉變為教學標 準,將崗位需求融入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構建國家資歷框架,實現各級各類學習成果間的溝通銜接。職業教育在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的制度創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國家資歷框架 的構建有利于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要確立職業教育在終身教育資歷框架中的定 位,保證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銜接與溝通,服務學業提升、職業晉升、社會上升。建立國家資歷框架要從理論研究轉到工作推動,成立 跨部門國家資歷框架制定組織,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和協調機制, 開展職業教育領域試點,推動教育內部溝通銜接,將國家資歷框架納 入相關法律。?
聯通世界,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探索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 展的新模式、新路徑。積極參與全球職業教育治理,加強與國際高水 平職業教育機構和組織合作,開展學術研究、標準研制、人員交流。 完善“魯班工坊”職教品牌項目建設,助力國際產能合作,圍繞“走 出去”中資企業的發展需求,培養規模化、當地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 探索“中文+職業技能”的國際化發展模式,提升職業教育國際交流 水平,增強職教品牌國際影響力,助力國家間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作者系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
內外合力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
匡瑛?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在產業轉 型升級進入深水區、新冠肺炎疫情與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的不確定性增 加的現實背景之下,重視技術技能愈發成為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 盾的突破口。構建技能型社會的時機已經成熟。?
“技能型社會”的對立面是“文憑社會(學歷社會)”,技能型 社會建設必須直面文憑社會(學歷社會)造成的收入差異、教育焦慮、片面發展、就業困境、技能錯配、社會不公等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 緊迫問題。具體需要從內外部合力開展如下方面的建設:?
就教育內部而言,必須從宏中微三個層面深化改革、強化特色、 優化定位。首先,從宏觀教育體系層面,通過構建基于普職“雙軌制” 的“雙通制”(縱向貫通、橫向融通)體系,科學處理普職、產教、 校企、師生、中外五個關系,打造中高本相互銜接、一體化的學校職業教育體系,科學設計招考制度打通技術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其次, 從中觀辦學層面,遵循職業教育獨特的跨界開放、產教融合的辦學規 律,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已有的院校治理模式,從而規避勞動力技能 的層次錯配、類型錯配等一系列問題。最后,從微觀教學層面,繼續 堅持德技并修、實踐導向、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推進三教改革向深 層發展,并通過評價改革實現質量提升的閉環,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 之長實現自身價值和多樣成才。?
就外部保障而言,必須從三個方面支持推進職業教育類型發展和 技能型社會構建。一是從全局發展的高度把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 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導科學的人才觀念,加強黨對職教事業 的全面領導;二是從制度體系完善的角度,提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保障和改善技能人才地位,探索人事制度改革、確保各類人才一視同 仁,完善勞動就業制度、促進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健全法律保障制 度、尊重和保護技能創新成果;三是從文化氛圍營造的方面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夯實技能社會的思想觀念基礎,創設國家技能 榮譽體系,廣泛開展技能文化活動等。?
我們深信,職業教育有為才有位,強化類型特色才能大有可為, 大有作為才能真正優化和鞏固類型定位,最終從“學歷社會”邁向“技 能型社會”。?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 導師)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http://www.jyb.cn/rmtzgjyb/202110/t20211012_626788.html